幾年前有一部火紅的日劇《逃避雖然可恥,但是有用》 ,之所以引起廣大迴響,除了國民女友新垣結依的粉紅光環,「逃避」在這個壓抑內捲的時代,是不是需要一個合理且合法的出口,因而引起了芸芸眾生的共鳴呢?
《逃跑的勇氣》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精神科醫生,在醫療現場看到了很多被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壓垮的個案。「逃跑」好像代表著失敗、弱者,於是大家努力堅持著直到崩潰倒下的那一天。
這本書探討了逃跑的本質,情境式的敘述為什麼人總是好像「腳麻了」無法逃跑,也提供了一些逃跑的技巧,讓讀者可以依照狀況無痛的採取行動。
分享三個書中我覺得有趣的觀點:1. 不是所有困境都值得你撐到底
書中提到,有時候「堅持」只是習慣使然,我們沒有意識到,其實可以轉身離開。
第一個孩子加入時,生活的秩序還沒有建立好,工作上無法像以前一樣加班,每天趕著接小孩、處理育兒雜事,覺得自己甚麼事都做不好,加上產後賀爾蒙影響,出現失眠、焦慮、緊繃,一點小事就不自覺的焦躁。
當時的主管人很好,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,公司沒有我不會倒,但我是小孩唯一的媽媽。讓我分清楚輕重緩急,真的不行的時候,適時的放掉一些標準,優先讓自己能活下去。
2. 逃跑,其實是一種積極策略
工程師的訓練是習慣解問題,但人生不是每個問題都有完美解法。當身心俱疲時,選擇暫停、離開、轉換跑道,其實遠比在原地打轉有效率的多。
真正的勇氣,是承認自己不行,然後為自己尋找另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。選擇更符合當下生命狀態的工作模式,是讓自己能「持續前進」的方式。逃跑不是放棄,而是調整。
3. 不離開現場的逃避方法之一:將焦點放在支持你的 20%
記得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,很在意網友的意見,看到一句批評就開始自我懷疑,覺得我是不是文筆不好、表達能力不佳、觀點不符合市場。同時也有很多正面的留言,但我好像視而不見。
或是一周當中就某個會議上出了點錯,就覺得整個禮拜都毀了。
作者建議我們把焦點放在正向支持的部分,內心會感到溫暖,並獲得力量,如此一來就能夠繼續往前走。
-
東方文化似乎比較缺乏自主性,做決定的時候多半會考慮「社會期待我怎麼做」、「別人會怎麼看我」、「能不能獲得別人的肯定」,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忘記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趕著迎合別人的眼光,就很難做出放棄和逃跑的決定,直到再也撐不下去發生悲劇。
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心法,人生無論在甚麼境地都能按下暫停,跳脫當下的困境再去尋找可能的出路,不是非得在逆境裡「堅持到底」。適時的求助,也許轉個彎就海闊天空了。
《逃跑的勇氣》如果你極限到了卻無法逃離,就去另一個自在的地方
作者: 和田秀樹
出版社:高寶
出版日期:2025/06/25
語言:繁體中文
博客來書店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1024251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