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腸胃鏡後續—胃幽門螺旋桿菌》

《腸胃鏡後續—胃幽門螺旋桿菌》

10月底的時候去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,想說麻醉都麻了,假也請了,基於貪小便宜的歐巴桑心態,胃鏡就順便做了。

隔週回診看報告,本來很擔心的大腸非常很健康,一顆瘜肉都沒有,倒是順便做的胃鏡發現了「胃幽門螺旋桿菌」。醫生開了兩週的抗生素,吃完再回來確認一下是否有消除。

回家的路上突然覺得這隻細菌的大名有點耳熟,好像在哪邊聽過。翻出了歷年的公司健檢報告,才發現原來我從三年前的健檢就有檢查出來了,不認識的醫學名詞都被我選擇性略過了... (我的健檢真的是做心酸der ) 

好了,那這隻「胃幽門螺旋桿菌」到底是甚麼?

/

1. 感染器官及症狀

幽門桿菌或幽門螺旋桿菌生存於「胃」及「十二指腸」。

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,超過80%的感染者沒有症狀。20%感染者出現黏膜發炎成慢性胃發炎、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

1%~2% 會發展為胃癌等疾病。出現腹痛腹脹、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體重減輕、打嗝、黑色糞便等症狀。

持續攜帶幽門螺桿菌的患者獲胃癌的相對風險增加是65%,絕對風險從1.1%提高到1.7%。

根據台灣消化內科醫學會的研究報告發現,10歲以下的兒童感染率約為20%;20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為40%;30歲左右者,其感染率則高達50%;40歲以上則超過75%。

/

2. 傳染途徑


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、口傳染。

(1) 家人間因用餐互相傳染
(2) 飲用水受到汙染 (山泉水、地下水被幽門桿菌汙染)
(3) 糞便傳染
(4) 接吻

/

3. 檢測方法

分成侵入式和非侵入式。

♦非侵入性

(1) 血清學檢查:
是抽血的方式來檢驗幽門桿菌的抗體。然而,體內有抗體不一定代表有活菌正在被感染,曾經感染過且治療好的病人體內也會有抗體的存在。所以血清學檢查較不準確。

(2) 糞便抗原檢查:
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,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,此法僅需採集糞便所以簡易安全。

(3) 碳13尿素呼氣測試(C-13 Urea breath test)):
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方法,病人把含有碳十三的尿素喝入胃內,若細菌存在,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,測定病人呼氣的碳13含量,可以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。此項檢查的準確度高達98%。

♦侵入性

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在胃壁黏膜做切片取樣,取下的樣本可以利用快速測試(CLO test)來檢測。也可將取下的檢體去染色,讓病理科醫師直接在顯微鏡下做檢視。病理切片檢查是所有檢查中最為準確的。

/

4. 治療方法

採取三合一療法(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PI 加上兩種抗生素),治療 7 ~ 14 天,可達 90 % 以上的療效。

成功除菌後特別要注意,在臺灣每年仍有 1 % 復發或再感染之機率,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感染。

/

總之,這是一隻高機率會發展成胃癌的細菌,所以有發現的話還是積極消滅它。還有如果確診,每天一起用餐的家人最好也能去檢查一下,感染的可能性滿高的。

2週的抗生素療程後剛好就是今年公司健康檢查,我就沒有回診了。公司的健檢是用「碳13尿素呼氣測試」來檢測胃幽門桿菌,檢查結果是陰性。可喜可賀~

最近因種種原因,覺得學習到好多新的醫學知識呢!🫠🫠🫠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