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男性廢退:失落、孤僻、漫無目的,生而為「男」我很抱歉?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,我們能怎麼做?》閱讀筆記
來還一下書債XD。
年初收到這本書,主題很有趣,是市面上少見探討「男性」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。地球上大多數的地方都可見女性從絕對的弱勢地位中,爭取權利、爭取自主,爭取和男性被公平對待的環境,男性能有甚麼困境?
作者提出了許多證據證明男性為何「廢退」。包括兩性發展上的差異、近年勞動市場的變化、家庭角色的轉換,顯示在女性主義抬頭的同時,男性越來越不知所措,難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-
分享書中三個我有感的觀點:
作者列出的數據讓我有點驚訝。例如:
(1) 學業表現上,美國大學註冊率女生已占 60%,男生僅剩 40%,而且差距還在擴大中。
1. 男女的發展差距,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
作者列出的數據讓我有點驚訝。例如:
(1) 學業表現上,美國大學註冊率女生已占 60%,男生僅剩 40%,而且差距還在擴大中。
(2) 語文能力上,17 歲男生的平均閱讀水平大約與 12 歲女生相當,整整落後了五年。
(3) 心理健康方面,青少年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三倍。
(4) 職場上,中產階級男性面臨產業結構轉型的打擊最大。大量傳統藍領工作(如製造業、建築業)減少,而服務業與照顧型工作成長,這些工作對「溝通」「同理心」的要求更偏向女性優勢。結果,越來越多低學歷男性在勞動市場找不到定位。
這些不是少數例外,而是整體趨勢。女生的進步當然值得慶祝,但男生在學業、心理健康、社會適應上明顯落後,卻常常被忽略或簡化成「不努力」。而事實是,整個教育系統正在不自覺地不利於男孩的學習方式與特質。
-
過去的婚姻中,妻子對丈夫有經濟依賴,但丈夫對妻子有情感依賴。男人的朋友比女人少,男性的友誼網絡相較之下比較薄弱,所以當婚姻破裂時,男性陷入孤獨的風險很大。
然而今天的女性越來越能自主生活、獨立育兒,對不少男性來說,尤其是處在經濟弱勢的族群,他們可能進不了婚姻,也難以在關係中找到歸屬感。
當「提供經濟支持」這個傳統父職角色不再穩固,新的價值定位又還沒建立好,很多男性就卡在不上不下的模糊地帶。他們既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,也不知道從哪裡重新出發。
-
作者指出在職場失去傳統角色的男性,並沒有自然地轉入「家庭參與者」這個位置。不只社會文化缺乏支持,連男性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走進家裡。
美國有近五分之一的父親與未成年子女毫無聯繫。對許多男性來說,家庭好像是個越來越遙遠的地方。他們既沒有養家活口的經濟能力,也沒被教導怎麼在情感與照顧上「扮演爸爸」。即使有心,也常常找不到被需要的感覺。
這並不是因為男性天生不適合照顧家庭,而是我們從沒真正建立一個讓男性在家庭中也能有「歸屬感」的系統與文化。長期下來,這會讓父親角色被掏空,進一步影響整個家庭結構。
-
本書後半段提出三個可能的解決方向:
這些不是少數例外,而是整體趨勢。女生的進步當然值得慶祝,但男生在學業、心理健康、社會適應上明顯落後,卻常常被忽略或簡化成「不努力」。而事實是,整個教育系統正在不自覺地不利於男孩的學習方式與特質。
-
2. 男人需要女人的程度,比女人需要男人還多
過去的婚姻中,妻子對丈夫有經濟依賴,但丈夫對妻子有情感依賴。男人的朋友比女人少,男性的友誼網絡相較之下比較薄弱,所以當婚姻破裂時,男性陷入孤獨的風險很大。
然而今天的女性越來越能自主生活、獨立育兒,對不少男性來說,尤其是處在經濟弱勢的族群,他們可能進不了婚姻,也難以在關係中找到歸屬感。
當「提供經濟支持」這個傳統父職角色不再穩固,新的價值定位又還沒建立好,很多男性就卡在不上不下的模糊地帶。他們既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,也不知道從哪裡重新出發。
-
3. 家庭角色,男性其實很困惑
作者指出在職場失去傳統角色的男性,並沒有自然地轉入「家庭參與者」這個位置。不只社會文化缺乏支持,連男性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走進家裡。
美國有近五分之一的父親與未成年子女毫無聯繫。對許多男性來說,家庭好像是個越來越遙遠的地方。他們既沒有養家活口的經濟能力,也沒被教導怎麼在情感與照顧上「扮演爸爸」。即使有心,也常常找不到被需要的感覺。
這並不是因為男性天生不適合照顧家庭,而是我們從沒真正建立一個讓男性在家庭中也能有「歸屬感」的系統與文化。長期下來,這會讓父親角色被掏空,進一步影響整個家庭結構。
-
本書後半段提出三個可能的解決方向:
1. 調整教育制度,讓男孩有發揮的空間。
更彈性的學習方式、更重視實作與活動。因為同齡男孩大腦發展較慢,作者提出讓男孩們都晚一年上學,以減少和女孩之間的發展落差。
這個主意我覺得滿有趣,我的小孩正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,這個階段的月齡發展差距很大。同樣是小班,開學時九月出生的孩子已經滿四歲,生活各方面都能自理,隔年七月的孩子才剛滿三歲,可能才剛要開始戒尿布。學習和認知上也是,這個時期也是自信建立期,發展較超前的孩子可能也會獲得比較多的成就感和肯定。
同樣去理解男孩和女孩天生的發展落差,也許延後入學有助於男孩在學校的表現。
-
媽媽可以做的,爸爸當然也可以。爸爸也需要產假、有薪育嬰假、男性親子廁所,更多的參與情感面向的育兒,讓爸爸在家庭裡也能有存在感與成就感。
這個主意我覺得滿有趣,我的小孩正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,這個階段的月齡發展差距很大。同樣是小班,開學時九月出生的孩子已經滿四歲,生活各方面都能自理,隔年七月的孩子才剛滿三歲,可能才剛要開始戒尿布。學習和認知上也是,這個時期也是自信建立期,發展較超前的孩子可能也會獲得比較多的成就感和肯定。
同樣去理解男孩和女孩天生的發展落差,也許延後入學有助於男孩在學校的表現。
-
2. 重新想像父職角色。
媽媽可以做的,爸爸當然也可以。爸爸也需要產假、有薪育嬰假、男性親子廁所,更多的參與情感面向的育兒,讓爸爸在家庭裡也能有存在感與成就感。
3. 提供多元職涯選擇。
重視技職教育與非學術型職涯,讓不同能力與特質的年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書中特別提到HEAL產業,囊括健康、教育、行政、讀寫。女性在科技產業的就業人口大幅上升,但相對男性在HEAL產業占比卻更少了。
我自己覺得這一點執行難度非常高,性別的刻板印象在 HEAL 產業產生一條鴻溝,男性護理師、男性教師、男性保母差不多是瀕臨絕種的,政府政策和性別教育都要花很多時間重塑和演進。
-
讀完這本書,我好像有重新理解「性別平等」的意義。性別平等是雙向的,而不是零和的。真正的平等,應該是要能互相理解和共同成長~
-
讀完這本書,我好像有重新理解「性別平等」的意義。性別平等是雙向的,而不是零和的。真正的平等,應該是要能互相理解和共同成長~
《男性廢退》失落、孤僻、漫無目的,生而為「男」我很抱歉?苦苦掙扎的男性困境,我們能怎麼做
作者: 理查.V.李維
出版社:方舟文化
出版日期:2025/01/08
語言:繁體中文
博客來書店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1010162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