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孩子不是我生的?第一本臺灣夫妻的海外代孕實錄》閱讀筆記
代孕這個議題前陣子因為北模的作文題目引起相當大的討論,這本書在這時間點出版,滿~有趣der。
《孩子不是我生的?》這本書是一對不孕的台灣夫妻,到美國尋求代孕的紀錄,其中包括代孕的準備、製作胚胎、選擇代孕機構、媒合代孕者、中間所有的花費、應該要注意的法規、新生兒保險、接新生兒回國等,差不多就是手把手教學,正在計畫代孕但不知從何下手的,可以當作入門資料閱讀。
有經歷過懷孕生產的媽媽,會知道過程充滿風險。醫療進步的現在,生產的死亡風險也不是0,還有因生產可能出現的母體損傷。我覺得這是代孕最具爭議的部分:想要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孩子,真的值得讓另外一位女性背負這麼大的風險嗎?
-
書裡面幾個我覺得值得分享的觀點:
1. 美國合法商業代孕的制度限制
美國要擔任商業代孕的代孕者限制滿多,羅列其中幾項:
美國要擔任商業代孕的代孕者限制滿多,羅列其中幾項:
- 至少生養過一名子女,確認代孕者了解生育過程。
- 合法代孕者必須一定程度經濟自主,不能是低收入補助資格,確保代孕者出於自願而非經濟壓迫而選擇代孕。
- 正式啟動代孕前3至6個月,代孕者須接受心理評估以及健康監控,確認代孕者的身心適合懷孕。
- 身分是美國公民。
- 加州法律允許在孩子出生前就透過法院程序,認定委託父母的法定親權地位。
-
2. 制度設計能不能帶來公平?
我覺得有一部分的爭議可以透過完善的法律規範、透明的對價合約得到合理的解決。
我覺得有一部分的爭議可以透過完善的法律規範、透明的對價合約得到合理的解決。
例如:
- 小孩在完善的產檢下仍然在出生後發現缺陷 → 因親權在出生前就確定,委託父母不可以隨意棄養孩子。同樣也不存在代理孕母把小孩占為己有。
- 貧困家庭女子被逼迫成為代理孕母 → 代孕者須經濟自主,不能為低收補助戶。
- 不了解生育風險被騙 → 至少需生養過孩子。
- 密集代孕、產期產後賀爾蒙變化引起憂鬱症或其他併發症 → 代孕者植入胚胎前需監控身心狀態一段時間,孕期中間也需要持續確認身心健康。
- 仲介剝削或詐騙 → 合法仲介,各階段費用定價透明、明確告知風險、流程清晰、明確規範代孕者的醫療與法律。
這樣的制度,也許比較能平衡「想成為父母的權利」與「代孕者的尊嚴」。
存在商業價值的市場,並不是禁止就能杜絕,過去報導者有一個台灣海外代孕協會的專訪,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,不少人付了大筆費用,卻不能合法的把小孩帶回台灣。
存在商業價值的市場,並不是禁止就能杜絕,過去報導者有一個台灣海外代孕協會的專訪,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,不少人付了大筆費用,卻不能合法的把小孩帶回台灣。
白菜寶寶協會再爆糾紛:遊走海外代孕灰色仲介地帶,更開始「協助」捐卵 - 報導者 The Reporter
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突破生理限制,但制度與倫理若沒跟上,代孕這個行為極容易造成剝削。制度完善並不等於鼓勵代孕,開頭的問題讀完這本書後我仍然沒有答案:生產的死亡機率不是零,想要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孩子,真的值得讓另外一位女性背負這麼大的風險嗎?
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突破生理限制,但制度與倫理若沒跟上,代孕這個行為極容易造成剝削。制度完善並不等於鼓勵代孕,開頭的問題讀完這本書後我仍然沒有答案:生產的死亡機率不是零,想要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孩子,真的值得讓另外一位女性背負這麼大的風險嗎?
-
無論北模的出題老師是否支持代孕,我覺得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」這個題目在目前台灣社會對代孕的了解程度,並不適合作為高中生考題。但我覺得能夠多一點討論都是很好的,就像之前的全民公投。
核三沿役、同性婚姻、18歲公民權、東奧正名、天然氣接收站遷離藻礁海岸...等,有些題目當下看起來會覺得好像在浪費錢舉辦選舉,公投完甚麼也沒有改變。但因為公投,有很多節目邀請專家或名嘴討論,內容可能偏頗不一定正確,不過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也許能自行去找資料,這些本來沒有人關注的議題會變成人人都能各抒己見,社會進步的齒輪可能也就會轉動了。
代孕在台灣,或說在華人社會,現在看起來是無法貿然實行。
但為什麼代孕在更重視兩性平權的美國可以如此普及?甚至是大公司福利補助的重點項目,台灣每年有一半的海外代孕都在美國進行,完善的法律規範和重視代孕者的身心以及權益,我覺得是關鍵。
《孩子不是我生的?第一本臺灣夫妻的海外代孕實錄》
作者: 甘薇琳 潘柏丞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25/09/26
語言:繁體中文
博客來書店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1032581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