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林維君是柳營奇美的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,是臺灣第一批取得臨床心理師執照的人之一。她將20年來的臨床故事紀錄並改編,溫柔的帶領讀者看見故事情結下,那些沒有說出口、可能也難以察覺的情緒和脈絡。
書中故事泰半是接近臨終的癌末病人,如果曾為病人或陪病家屬,可能會對某些故事產生共鳴;若還未曾經歷,也許也可以從故事後面的引導練習,去思考當有一天要面對這些情境。
-
書很精彩,其中有個觀點我覺得值得探討一下。
「用保險理賠環遊世界」故事中,紀錄一個林維君心理師在澳洲進修安寧療護與哀傷諮商碩士學位時,為了研究年輕女性陪伴伴侶走過癌症所採訪的個案。
受訪者是40歲的黛伊,先生山姆罹患大腸癌併發腦轉移。再進行一系列的治療後,病症不見好轉,但副作用讓山姆十分痛苦,於是夫妻深談後,將治療方向轉成緩和性的症狀控制,並用防癌險的理賠金去環遊世界。
這對夫妻為什麼能這樣灑脫?黛伊曾經是癌症病房的護理師,山姆有多位至親是癌症病患,兩位對於癌症照護都很有經驗,所以對於癌症病程進展至死亡的歷程很熟悉。
他們明確的了解,積極治療也許可以延長幾個月的壽命,但頻繁住院、檢查、治療,多出來的生命沒有品質。故事的結局,山姆和黛伊持續旅行直到病人無法搭飛機,然後舉辦了一個生前告別的慶祝會一一和好友道別,山姆最終在家裡和妻子的陪伴下離開世界。
-
雖然家中沒有親戚賣保險,但我記得我大概在大學的時候就有一點保險概念,除了家長在我小時候幫我保的幾張保單,我在離開學校開始工作、結婚生子、開始規劃退休的時候,都有持續根據當下的財務和家庭狀況,重新檢視保單,調整保障和保額。
重大疾病和意外造成家庭經濟支柱不但無法工作,還要支付龐大醫藥費,很容易跟著拖垮一堆人,保險可以將無法承受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。
癌症或重大傷病,多半會規畫一個一百萬以上的一次金,還有手術、住院、治療費用實支實付等。我的觀念一直是這樣,保險理賠和更多財務餘裕,保障我可以在治療上有更多的選擇,住單人房、請看護、可以用更好的自費藥、買保健品不用看價錢。
-
但這個故事提出一個問號:
「有錢,表示有更多自費的治療選擇,能與死神繼續拉鋸,這也意味著待在醫療裡的時間拉長了。
當有更多資源可以投日持續抗癌,在疾病逐漸進入末期時,便更難設立損點。許多人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,卻未曾認真活出意義,導致最後這一段掙扎求生的時間,讓病人與緊密相連的家人都非常痛苦。」
-
我聽過不少人說,如果沒得救了就放棄,不想要痛苦的治療。但有經歷過身邊的人罹癌,會知道那個 Threshold 非常難設定。
醫生不會明確的告訴病人剩下多少時間,也不會告訴你這個狀況還有沒有救,尤其是現代醫學發展速度很快,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藥和新的治療方式,之前的藥沒有效,也許新的藥物有效呢? 朋友家的長輩癌症四期,試過了化療和標靶都無效還惡化,剛好有一個新藥測試機會,就這樣痊癒了。
癌症治療過程非常痛苦,手術的重傷,化療掉髮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腹瀉、虛弱、水腫、發燒,後期可怕的癌痛。忍受這些,是為了一個康復的可能。但如果事先知道只是延長一點的壽命,你是否願意呢?
-
保險的保障我覺得還是必要的,尤其是像我這個族群,上有老下有小。但更重要的是,可以去了解一下疾病的進程,生命若選擇經歷時,你的靈魂想要用甚麼方式去面對?
留言
張貼留言